BI大屏与微信小程序编写:涉及要点与流程?需要多久,怎么做?
一、BI大屏编写
(一)涉及要点
1. 数据来源与整合
– 明确数据的来源渠道,可能包括企业内部的数据库(如关系型数据库MySQL、Oracle等)、文件系统中的数据文件(如CSV、Excel等)或者从外部数据源获取的数据(如通过API获取的行业数据)。
– 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,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、异常值,并将数据格式统一,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可视化操作。
2. 可视化设计原则
– 布局要合理,遵循用户视觉习惯,例如将重要的指标和可视化组件放在显眼的位置。
– 色彩搭配要协调,避免使用过于刺眼或难以区分的颜色组合。同时,要考虑到色盲等特殊用户群体,确保色彩的可访问性。
– 选用合适的可视化图表类型,如柱状图适合比较不同类别之间的数据量,折线图适用于展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,饼图用于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等。
3. 交互功能
– 提供数据钻取功能,用户可以从汇总数据深入到明细数据,例如从全国销售总额钻取到各个省份的销售额。
– 实现筛选和排序功能,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数据进行筛选和重新排序,以便更好地发现数据中的规律。
(二)编写流程
1. 需求分析阶段
– 与业务部门或相关利益者沟通,了解他们对BI大屏的需求,包括需要展示哪些数据指标、业务分析的重点是什么、目标用户群体是谁等。
– 根据需求确定大屏的主题和主要功能模块,例如是用于销售数据分析、生产监控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等。
2. 技术选型
– 选择适合的BI工具,如Tableau、PowerBI或者开源的Superset等。
– 如果需要进行定制化开发,确定后端开发语言(如Python的Django、Flask框架等)和前端技术(如JavaScript、HTML5、CSS3等)。
3. 数据准备与ETL(Extract,Transform,Load)
– 根据数据来源,编写脚本或使用ETL工具抽取数据。
– 在数据转换阶段,按照之前确定的清洗和预处理规则对数据进行处理。
– 将处理好的数据加载到目标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中,以便BI工具能够直接访问。
4. 可视化开发
– 在选定的BI工具中创建可视化组件,根据需求将数据绑定到相应的图表和图形上。
– 按照可视化设计原则对大屏的布局、颜色、字体等进行调整优化。
– 添加交互功能,通过编写脚本或者利用BI工具自带的交互功能设置来实现数据钻取、筛选和排序等操作。
5. 测试与优化
– 进行功能测试,检查数据是否准确显示,交互功能是否正常工作。
– 进行性能测试,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,确保大屏的加载速度和响应速度满足用户需求。根据测试结果对大屏进行优化,如优化查询语句、调整可视化组件的复杂度等。
(三)时间估算
– 需求分析阶段:如果需求比较明确,大概需要1 – 2周的时间;如果需求复杂且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,可能需要3 – 4周甚至更长时间。
– 技术选型:1 – 2周,包括对不同工具和技术的评估、试用以及确定最终方案。
– 数据准备与ETL:根据数据量和数据来源的复杂性,可能需要2 – 4周。对于数据量巨大且来源复杂的情况,可能需要数月时间。
– 可视化开发:2 – 4周,这取决于可视化组件的数量和复杂程度。
– 测试与优化:1 – 2周,用于发现并修复问题,优化性能。
– 总体来说,一个简单的BI大屏项目可能需要2 – 3个月完成,而复杂的项目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。
二、微信小程序编写
(一)涉及要点
1. 功能规划
– 明确小程序的核心功能,例如是电商类小程序的商品展示、购物车、支付功能,还是服务类小程序的预约、查询功能等。
– 考虑用户体验,设计简洁易用的操作流程,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。
2. 界面设计
– 遵循微信小程序的设计规范,包括页面布局、导航栏样式、按钮设计等。
– 确保界面在不同屏幕尺寸的设备(如手机、平板)上都能有良好的显示效果,采用响应式设计或者针对不同设备进行适配。
3. 性能优化
– 优化小程序的加载速度,减少不必要的代码和资源加载。例如,对图片进行压缩,合理使用缓存等。
– 提高小程序的运行流畅性,避免出现卡顿现象,特别是在处理复杂交互或大量数据时。
(二)编写流程
1. 需求调研与规划
– 与客户或者相关业务方沟通,了解小程序的业务需求、目标用户、使用场景等信息。
– 根据需求确定小程序的功能模块、页面结构以及整体架构。
2. 开发环境搭建
– 安装微信开发者工具,这是开发微信小程序的官方工具,包含代码编辑、调试、预览等功能。
– 选择合适的前端框架(如原生微信小程序框架、uni – app等框架,如果采用uni – app框架还可以方便地将小程序转换为其他平台应用)。
3. 前端页面开发
– 根据设计好的页面结构,使用HTML(在微信小程序中是WXML,类似HTML)、CSS(WXSS,类似CSS)和JavaScript编写前端页面。
– 创建各个页面的模板,包括首页、详情页、列表页等,设置页面之间的导航和跳转逻辑。
4. 后端开发(如果需要)
– 如果小程序需要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,选择后端开发语言(如Node.js、Python的Flask或Django等)。
– 开发服务器端接口,用于处理小程序的请求,如用户登录验证、数据查询、数据更新等操作。
5. 数据交互与API调用
– 在前端页面中调用后端接口,实现数据的获取和提交。
– 如果需要调用微信官方的API(如获取用户信息、支付接口等),按照微信官方文档进行API的注册、调用和安全设置。
6. 测试与发布
– 在微信开发者工具中进行本地测试,检查功能是否正常、界面是否显示正确。
– 进行真机测试,可以邀请内部人员或者部分用户进行测试,收集反馈意见并修复发现的问题。
– 当小程序测试通过后,提交到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审核,审核通过后即可发布上线。
(三)时间估算
– 需求调研与规划:1 – 2周,对于复杂需求可能需要3 – 4周。
– 开发环境搭建:1 – 2天。
– 前端页面开发:根据页面数量和复杂程度,2 – 4周。
– 后端开发(如果需要):2 – 4周,取决于后端功能的复杂性。
– 数据交互与API调用:1 – 2周。
– 测试与发布:1 – 2周。